20世纪初,中国汽车完全依赖进口,高昂的价格与维修难题促使有识之士萌生自主造车的理想。1928年东北易帜后,国内局势短暂稳定,时任辽宁迫击炮厂厂长的李宜春提出“军转民”战略,建议利用兵工厂设备制造载重汽车,得到张学良的全力支持。1929年,张学良拨款74万元旧币(约合今数千万元)作为研发资金,并成立辽宁民生工厂,开启了中国汽车工业的探索之路。 当时的中国,汽车工业近乎一片空白,技术匮乏、人才稀缺,对汽车的了解也仅仅停留在表面,生产条件更是极为简陋。在这样的困境下,民生工厂厂长李宜春决定采用先仿造后创新的策略。1929年3月,民生工厂从美国共和汽车公司购买了一台瑞雷牌(Relay)SIIb型汽车,以此为蓝本进行装配和试验。 为加快研制进程,民生工厂聘请美籍技师麦尔斯担任总工程师,同时广纳国内外大学和专科毕业的技术人员,组建起一支研发团队。全厂上下齐心协力,技术人员30人、工人177人,共计207人投入到紧张的仿制研究工作中。他们拆解从美国购买的载货汽车,一点点摸索,逐步掌握汽车设计和制造技术。 在试制过程中,民生工厂积极与国外知名汽车公司交流学习,如福特、通用、万国、斯蒂贝克等。由于当时国内的设备工艺和原材料无法满足制造汽车发动机、精密齿轮、电气装置和轮胎等关键部件的要求,这些部件均委托国外专业名厂,依照民生工厂自行设计的图纸进行加工。而其余的零部件,则由民生工厂自行设计制造。张学良将军先后共拨款80万元,全力支持民生汽车的试制工作。 经过两年多的不懈努力,1931年5月21日,中国第一辆民生牌75型载货汽车终于组装完成。然而,新车首次亮相却遭遇挫折,仅行驶了几百米就抛锚了。但这并没有挫败研制人员的信心,经过紧急调试和改进,同年6月1日,这辆车装载两吨负载开始长距离测试,成功跑完160公里路程,顺利通过了考验。关于汽车的命名,最初有“光华”和“中山”等提议,1931年9月,最终取孙中山先生“三民主义”中的“民生”作为品牌名,寓意着汽车将为民众生活带来便利,推动国家发展。民生工厂还专门设立“工厂博物馆”,陈列最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