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弘二十年,大昭建国皇帝褚兆驾崩,年仅十四的太子褚毅继位,由太后郑氏和四位文武辅臣协理朝政。 次年夏,黄河决堤。 致使两岸多府州几十个县城村子不计数遭遇水患,昔日热闹繁华的州城眨眼便成了人间地狱,房屋倒塌良田成淤,路边尸骨无人收敛,惨状可怖。更有无数百姓流离失所,不得不四处逃荒。 大河两岸平原腹地向来是人口聚居地,此次重灾区的临州、洛州等地,人口密集,灾民大规模逃荒出城,很快就对邻近府州的安定造成了影响。 朝廷紧急召集群臣商议灾民的安置办法。 工部尚书勤敏认为逢灾救灾,终归治标不治本,想绝后患必须大力治水。 他以此提出数条治水措施,其中包括修堤建坝,清淤通河,最受人瞩目的则是最后一条的“迁民”策略。 勤敏认为,此次水患之所以造成这么大的损失,直接把昭朝休养生息二十年积累的财富消耗大半,最主要的原因是大河岸边的晋、临州等州溢民。 溢,多余也。 世间万事,都讲究适度,超过便会产生不利后果。 大河两岸百姓太过集中,人多就需要更多的生存空间,开垦荒地、乱砍滥伐,这些直接致使泥沙入河,河床升高,漫过堤坝,酿成水患。 现在灾民已经溢出,与其花大力气让他们回归本籍,不知道哪年悲剧又会重演,倒不如趁机机会把多余人口迁出去,置于荒。 荒,指无人躬耕,长满荒草的田地。 前朝末位帝王骄奢淫逸,生性残暴,到晚年还不知收敛以至亡国。此后百年战争频起,中原腹地作为兵家必争之地,群雄你方唱罢我登场,前有农民起义、地方割据,后水旱蝗疫,到大昭新朝建立,原中原腹地的河南、江北多府郡已经是十里不见一人,良田成荒,令人唏嘘。 至今,大昭已经建立二十余年载,此现象依然没有得到改善。使受灾百姓充入这些府郡,解决眼前困境,平衡南北差距,可谓一举多得。 大朝议政,勤敏的建议尽数被采纳。 皇太后郑氏直言道此举“利在社稷,造福百姓”,亲下令旨,立即行施。 当年八月,北方各府县张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