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崇祯八年,腊月二十八,立春。 山西雁门山,山脚。 虽然已经立春,但是天气还是很寒冷,特别是在山中。即便已经是山下,快出山口了,但是阵阵寒意还是叫人难以忍受。 “这么冷的天,又没有生意了。”茶棚的老王头看了看道路的两头空荡荡的后,喃喃的自言自语。这个茶棚很简陋,两间木屋,门口支起一个大草棚,摆上三张八仙桌。木屋侧面磊起一个灶台,用一堵7字形土墙围着。两间木屋顶上的茅草已经要换了,门框下方也有点腐烂,这个茶铺只怕也将近二十个年头了。 这个茶棚在大山的南面,北风倒是吹不着。这是个回字形的山口,出了这个山口往南走四十里左右就是代县县城。走路的话要大概半天的时间,这个山脚又是通往代县的必经之路。所以附近几个村子的村民或是过路的人,要到代县县城去一般都会在“王记茶铺”歇歇脚。因为这里不仅有茶,还有馒头、包子和卤鸡蛋。如果给得起钱,老王头甚至还会弄两角酒,抄两个肉菜来。只是这年月,附近村民喝得起酒的实在是少。一般也就买一文钱两个的大馒头,一碗大碗茶。稍微有钱点的或是过路的客商,也只是要壶三文钱的粗茶、几个两文一个的大肉包子。 今天立春,按道理到县城的人应该会有几波。可是现在正午都快过了,却只有两拨过路的货郎买了几个馒头。老王头坐在灶台边,拨弄了一下炉火,眼神看了看挂在柱子上褪了色的“王记茶铺”的幌子。 隐隐约约老王头似乎听到了人说话声,赶紧往山上的方向看去。前面三十丈左右处是一个弯路,路两侧是高大的树木和杂草,弯路上正走过来一队人。 这一队人很是奇怪。中间四个轿夫抬着一顶大轿子,轿子前一个捕头打扮的人骑着一匹马,手持一杆长枪,腰跨一把腰刀。轿子两侧一边一名捕快,一人一把腰刀。前后两头共四个人却并不是捕快,而是边军打扮,穿着明军的棉甲。但却没有拿长枪,而是一人腰跨一口腰刀,分别离着轿子的前后两三丈左右的距离走着。 终于有人来了,老王头暗自庆幸,随手又添了一根柴火进了炉膛。可能是这根柴火潮湿了点,一股浓烟冒了出来飘向天空。 “周捕头,前面是不是有间茶棚?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