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这山上可都是宝贝,山里有人参娃娃,人参娃娃长大了就能成精,成了精可就捉不住了。”八月十五的夜晚,月朗星疏,一位白发长须的老人坐在院子里的树藤下,给怀里的孙子讲人参娃娃的故事。老人叫白长川,是清泉山下的清泉村的村民,白家是清泉山最大的采参户,世世代代年年采参,从未空过手,但是白家传到白长川这一代,据说经历了一件事,那件事后,白长川竟然宣布不再采参了,白家的采参业也慢慢没落了。 白长川的小孙子白小虎咬了一口手里的月饼,从爷爷怀里坐正了,大眼睛睁得圆圆的,问道:“那爷爷见过人参娃娃吗?” 白长川摸了摸胡子,看着远处在夜色中隐约朦胧的山色,眼神变得飘渺起来:“没见到过,但你太爷爷见过,说那人参娃娃成了精,旁边围了条黑龙,捉不得。” 白长川第一次见到人参娃娃,是在他16岁的时候,他父亲白宁民是标准的采参人,清泉山挖参通常在谷雨、白露这段时间。进山采参时,通常是几十个人或者十几个人一伙,称为拉帮;要是一个人进山采参,就叫单棍撮。要是拉帮进山,都要选个信得过又放山经验丰富的山里通当把头。 白宁民就是这个把头,他采参从不一个人进山,拉上十几个人的帮,准备好食物和生活品,在山里待上半个把月,一年进一次山,一次采十棵,不采四品叶以下的,不采六品叶的,见到了也要绕过去。这是白宁民的规矩,不愿意的不用跟着他进山。 白宁民寻参的经验丰富,技术极佳,即使规矩多,也有大批的人愿意跟着他。 况且清泉山上都是野参,一棵的价钱匀下来也要比干一年的农活收益多得多。 白长川16岁那年,就第一次和父亲白宁民一起,进山采参,在山里待到第7天的时候,竟然遇到了六品叶的百年老参。 之前已经采了9棵参,往山里走得越来越深,山里雾气也越来越重,白宁民走在最前面,白长川跟在后头观察学习。参难寻,寻参时一般不许说话。白长川没什么经验,紧张得气都屏起来了,眼睛盯着两侧灌木从里的植物看个不停。 就在这时,白宁民却突然下令原地休息,第二天黎明就下山,白长川不明白,父亲向来的规矩是采十棵,现在才九棵...